一夜之间,关税飙升至125%,中美贸易战全面爆发。我们正在目睹全球主要货币秩序、政治秩序和地缘政治秩序的典型崩溃。美国主导的多边合作世界秩序正在被单边的强权统治模式所取代。这种崩溃在我们此生固然是第一次,但在历史上类似的不可持续状况并不鲜见。
很多分析都说到,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是来自其曾经承担了全球责任。如今特朗普觉得美国不应该承担那么多责任,要用关税把所有好处都收入美国囊中。然而重新回归孤立主义,美国的霸权地位也势必衰落。
这场关税战的破坏力,到底有多大?
首先,关税战削弱了美元的定价权,全球资产都将被重新估值。在情势不明朗之前,各大资本均陷入恐慌情绪,只能先跑出来。特朗普打关税战的明确目标就是要把美国的贸易逆差清零。美国不生产商品,而是生产美元,用美元收割全球固然很爽,但副作用也很大。美国制造业都转移出去了,美国国债突破36万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一大债务国。3亿美国人不事生产,靠着借钱高消费,所以特朗普要搞制造业回流,让美国人也当回牛马,挟持着海外贸易伙伴,让消费者放血去反哺国内的生产者,用消费者的税去补贴国内生产者,让美国从“消费社会”向“生产社会”平衡。
美国改为输出商品,美元必然贬值,因为强势美元不利于出口。这直接导致凡以美元定价的资产,都将面临一场深度的重估。
其次,全球供应链遭到重大破坏,制造成本飙升,很多商品的价格会成倍增长,导致消费萎缩。这不是由某一个国家的外贸承压,而是全世界的外贸都要承压。
关税战,对国内企业的出海潮而言,绝称不上利好,但也远远没到想的那么糟。正在深耕海外市场的中国出海企业,应做出哪些准备?
所谓“对等关税”,是这样计算来的:美国认为与贸易伙伴之间有逆差就是吃亏,用逆差额除以贸易伙伴对美的进口额,这个比例姑且叫“吃亏比”,对等关税就是“吃亏比”打五折,再加征给贸易伙伴。比如中国,美方数据是2024年中国向美国出口了4389亿美元,美国贸易逆差为2954亿美元,2954÷4389=67%,所以对中国加征34%(当然现在早没这么“讲理”了)。
显然,对等关税的政治意图大于经济意图,它本质上是试图以单边力量改写国际贸易的底层结构。将关税定义为“公平性校准器”,其真实意图在于重构全球价值链的议价权分配形式。
这种操作并非单纯的经济保护,而是将关税异化为一种规则暴力工具——通过强行重置进口商品的价值评估坐标系,迫使贸易伙伴在美国主导的定价体系中重新定位自身坐标。这种规则重塑背后,暗含着对现有多边贸易体系合法性的系统性消解。
对等关税最主要针对的就是中国。在所有对美贸易顺差的重点国家中,东南亚国家也普遍被征收了40%以上,说明美国不仅要向中国加税,还要阻止中国企业通过向东南亚转移产能、规避美国关税的做法。
短期内中国对美出口将会受到严重影响,其中跨境电商企业和平台会在这轮中美关税战中承担更大的压力。但长期来看,我们也不缺少应对的底气。
首先美国消费者对中国制造商品存在真实需求,中国产品的性价比优势,短期内很难被替换。
其次,中国产业链,已具备全球市场的高渗透率。即便美国可以更多从墨西哥、越南等地进口,它们的产品也离不开大量来自中国的核心零部件、设备、技术,或者就是中资企业在当地投资生产。
最后,尽管美国是中国目前最大的出口市场,但随着近些年我们对欧盟国家、东盟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东等市场的培育,中国对美出口占比也在逐渐下降,我们有机会将对外贸易的注意力,放在除美国外的其他地方,慢慢形成新市场、新体系。
几年前就经历过对美贸易战的中国,无论是制造业优势、产业链健全度,还是中国产品在全球范围的影响力,都已大幅度提升。
中国是联合国工业分类目录里,唯一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和666个小类的国家。尽管往细里看,好多中国制造还无法实现,也很容易被断供,然而从供应链的连接力来看,门类齐全恰好可以相互嵌入,形成高效供应链。这也是中国产业核心竞争力所在。
“21世纪的竞争不再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这是英国著名供应链管理专家马丁·克里斯托弗在1992年下的判断。
时至今日,这一论断应该变成“国家之间的竞争已逐步转变为产业链之间、产业集群之间的竞争。”
技术可以颠覆商业模式,但改变不了市场规则。唯有供应链改革才能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经济运行机制,推动生产要素的流动和利用,提高资源配置率,显著提升经济运行水平和效率。
中国企业新一轮的出海潮正在形成。这一次的出海潮也是洗牌的过程,粗放式、投机性企业会被淘汰,而能够开发新市场、新需求,能够真正实现市场多元化的企业能够跑出来。
任何趋势面前,总少不了投机者。从2018年开始,虽然中国出海业务呈现爆发式增长,但投机性出海企业也逐渐增多。这类企业不遵循长期主义,往往只看重当地市场机遇、短期廉价劳动力,甚至有些只是因为贸易政策存在套利空间。这种投机性出海,既不能真正融入当地产业链,也不能建立可持续的本地化运营能力,只是将原有国内的产能转移到了海外,本质上没有做大蛋糕,不仅导致企业承受巨大的重复投资成本,也造成了国内就业岗位的流失。而且对当地市场政策的高度依附,也会让不确定性因素增大,企业变得非常脆弱,中国出海的鸡蛋应该放在更多的篮子里。
此次关税对抗,对中国企业来说,其实也是一种对产业链自我能力的倒逼。它再一次强调中国不能只以“世界工厂”的身份出现在国际舞台上,在芯片、屏幕、操作系统等关键环节,我们同样要有属于自己的技术储备。品牌出海也应避免只服务单一市场,须将单一市场动荡对总营收的影响尽可能降低。
中国企业需在供应链韧性、市场多元化及技术创新上突破,以应对贸易保护主义下的长期不确定性。不再做简单的生产、销售环节转移,而是要实现研发与销售全链条的本土化深耕。要有耐心地培育当地市场,而不再是抱着赚快钱的投机性心态。短期阵痛难以避免,但战略调整将为其在复杂国际环境中开辟新增长点,全球化战略和高效执行能力仍是核心竞争优势。
中国对美出口占全部出口的份额已从2018年的19.2%降至2024年的14.7%,而CPTPP、东盟等新兴市场正成为新增长点。尤其消费电子与家电等传统领域,已经迭代至出海策略的“Plus”版。近年来贸易顺差的增长,印证了中国除了美国市场之外,还有巨大的外贸市场处于增长状态,那些真实的市场需求在那摆着。而中国企业出海面临的本质问题,不是市场的开放度或关税支持力度,说到底,还是实打实的硬实力。
在阵痛与应变中,中国制造的出海韧性正展现出超预期的战略纵深,中国企业有更大的动力去寻找新市场,而因地制宜的模式,展现出企业从单一出口向“产品+模式”双输出的升级路径,在全球市场构建起更强的抗风险能力。
在这轮关税冲击下,海外本土化供应链的优势一览无余。越来越多中国企业走上了这条“研发+生产”本土化的道路。历史经验表明,关税壁垒只能制造时间差而非护城河,当中国制造完成从“成本驱动”向“技术+模式+本土化”的进化,任何贸易壁垒终将演变为产业升级的磨刀石。
美国关税波动也正倒逼外贸行业升级,品牌化趋势明显,外贸正在从价格竞争转向价值深耕。外贸商家可以借力跨境电商精准获客,或者利用独立站,通过DTC模式直面消费者,强化品牌故事渗透,同时聚焦高溢价产品,以设计、技术沉淀差异化竞争力。
小语种SEO独立站的重要性空前凸显,在英语市场的激烈竞争之外,小语种市场为大家留出了更广阔的空间。企业需更精准触达目标市场用户,小语种SEO独立站能提供符合当地语言、文化和消费习惯的内容,提升转化率,且流量可留存,可沉淀,成本低而回报高。在当前高关税的国际贸易环境下,建设SEO小语种独立站,非但不是冗余,反而能成为外贸企业突破贸易壁垒的关键落子。
相关链接:中国区支持的其他支付方式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