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香港立法会通过《稳定币条例草案》,以在香港设立法币稳定币发行人的发牌制度,完善对虚拟资产活动在香港的监管框架,法案将于8月1日生效。京东币链科技为首批“稳定币沙盒”参与者,蚂蚁集团旗下两家公司也被爆在香港和新加坡申请稳定币牌照。
虽然是眼下最炙手可热的概念,对大多数人而言,稳定币仍然很陌生。但说起比特币,就有一种“老朋友”的感觉。和比特币一样,稳定币也属于加密货币,二者都是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货币。
“比特币价格创新高”“比特币价格跌破XX大关”,比特币大起大落不奇怪,因为它的发行量有限,加上市场的投机行为、供需关系等种种原因,其价格总是大幅波动,这导致了比特币无法像正常货币一样,用于人们的日常消费和交易。
这时候就该稳定币登场了。顾名思义,稳定币(Stablecoin),它之所以能保持稳定,在于它通常和某种现实中稳定的资产挂钩。
比如现在比较知名的几个稳定币,USDT和USDC,与美元挂钩。它们的发行机构每发行一个USDT/USDC,就会持有价值1美元的储备资产作为支撑。和黄金挂钩的稳定币PAX Gold,发行机构每发行一个PAX Gold,就会在伦敦金库中存入一盎司(约31.1克)黄金。
那么稳定币是不是百分百安全?很遗憾也并不是。
以USDT和USDC为例,历史上它们的价格低于1美元的时候并不少见。比如2018年,由于市场对USDT发行机构Tether储备金的担忧以及Bitfinex交易所的提款问题,USDT的价格一度跌至约0.87美元。2023年3月,由于硅谷银行面临破产危机,而USDC当时披露部分储备金存在硅谷银行,导致价格短暂跌至0.87美元左右。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稳定币的普通持有者,并不能像银行取钱一样,对稳定币进行随用随取,随时兑换。
USDT的官方直接赎回服务通常面向机构投资者和大型用户,只提供100,000 USDT以上规模的直接赎回服务,而且在赎回过程中,官方还会收取手续费、验证费等相关费用,且赎回时间为1—3个工作日。如果金额巨大,到账时间可能会更长。普通用户将稳定币提现的方式,更多是通过在交易市场中卖出持有的稳定币来进行套现。
从这个角度看,稳定币的流通更像是证券交易,它本质上不是货币,更像是一种具备部分货币流通属性的有价证券。有交易就会有供需,有供需就会有波动,所以稳定币的“稳定”,也只是相对而言。
持有者在稳定币的发行机构存入1美元,发行机构将这1美元当做储备金进行保存,然后为持有者提供一个代币作为凭证。在这个过程中,发行方收取一定的服务费、手续费作为盈利方式。不难发现,发行方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像是一个银行,而且还是一个能够自己印钱的银行。
但与银行不同的是,银行吸纳储户的储蓄,然后将储蓄用作投资是需要向储户派息的。而稳定币的发行商并不需要向持有者支付资金使用费,所有的投资收益都归发行方所有。发行机构扮演着相当于银行的角色,却没有接受相当于银行的监管。
这显然是有风险的。全球的监管机构都在积极行动,试图将稳定币纳入更严格的监管框架。比如欧盟在2023年发布的《加密资产市场监管条例》,是全球最全面的加密资产监管框架之一,它对稳定币的发行、储备要求、赎回权利、治理和消费者保护都做出了明确规定。
再比如美国参议院近期通过的《指导与建立美国稳定币国家创新法案》,为与美元挂钩的加密货币建立了一个联邦监管框架,香港发布的《稳定币条例草案》也属于这一类。
之所以全球监管机构不断规范稳定币,是因为看到了稳定币在国际贸易中的巨大价值。
在国内跨行转账需要手续费,跨境支付更是如此。而且跨境支付涉及不同国家的不同银行,一笔资金可能需要辗转多个银行才能打入指定账户,每经过一个银行,都需要缴纳一笔手续费。根据调研数据,通过传统支付网络(如Visa)进行跨境转账通常需要1至3个工作日,手续费高达6.35%。除此之外,不同国家之间的货币交易还会受汇率波动、不同国家的外汇管理制度等复杂因素的影响。
而当前跨境支付中普遍存在的费用高、效率低、到账慢、资金流动不透明、手续繁琐等问题,都可以通过稳定币来解决。
稳定币不需要依赖传统的银行机构,用户只需要开设一个账户就能进行直接交易,减少了过去资金流转的许多中间环节,手续和费用都大大简化,提高了资金的流动效率,帮助企业改善账期,还可以规避汇率波动的风险。使用USDC等稳定币,资金几乎可实时到账,手续费通常在0.1%-0.3%之间。甚至于,过去许多传统金融体系没有覆盖到的地区,也可以通过稳定币进行跨境贸易,极大降低了跨境贸易的门槛。
在如阿根廷(年通胀率约45%)、土耳其(约35%)等高通胀国家,居民倾向于将本币兑换为美元稳定币以对冲通胀、保值资产。稳定币不仅被用于日常支付,也逐渐成为这些地区的“数字美元替代品”。据统计,2024年全球稳定币总交易额已接近30万亿美元,其中拉美等新兴市场国家的使用量占据显著比例,表明其已在普通用户的日常金融生活中悄然落地。
再以非洲市场为例,很多国家本国货币极度不稳定,一年内可能贬值50%,民众在没有外汇管制的灰色地带寻求“数字美元”的出口。尼日利亚、加纳、肯尼亚等国的年轻人广泛使用USDT进行海外购物和汇款。要做这些国家的跨境生意,如果不接受USDT,客户反而会质疑你是不是“不专业”。
对我们国内的普通用户而言,稳定币并不意味着能全面取代传统支付工具。在日常消费场景下,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仍然更便捷、普及。稳定币使用则需依托数字钱包,具备一定技术门槛,对非专业用户来说体验并不友好。
更关键的是,目前主要稳定币锚定美元,其功能更偏向“国际支付”和“全球美元账户”。在中国大陆监管尚未放开加密资产交易的前提下,普通用户往往难以直接参与或持有稳定币。当前稳定币对我们的主要意义,是对传统跨境支付体系的一次功能性补充——它正在把链上资产,变成你口袋里的“国际结算工具”,是一种可选的支付工具和资产配置手段。
在中国大陆,稳定币发展面临着明显的政策边界。目前监管尚未开放民间机构发行锚定美元等外币的稳定币,相关交易亦被明确定义为非法金融活动。这使得USDT、USDC等美元稳定币难以在内地直接落地,更多是通过香港等离岸市场“间接接入”。
即将在8月1日实行的《稳定币条例草案》为内地科技巨头提供了“曲线入场”的路径。草案的关键条款包括三处,一,准入制度:发行人(排除个人或非法人实体)要申请牌照,最低须满足2500万港币的注册股本,无牌照不得发行稳定币;二,储备管理:储备资产须大于稳定币流通面值,强调“锚定什么,储备什么”;三,审计与披露:白皮书须披露发行人背景、技术机制、储备管理、赎回条款等,定期进行审计。
这在一定程度上就监管或者避免了稳定币的缺陷。香港的这个监管思路与美国的大同小异,但在具体指向上又有很大不同。
在香港立法过程中,就曾有声音提出将“离岸人民币(CNH)稳定币”纳入锚定币种机制。尽管目前全球稳定币99%以上锚定美元,但若人民币稳定币在效率与合规成本上具备竞争力,其国际化潜力不容忽视。可以说香港稳定币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制度切口,它不仅有可能补充CIPS(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还有望构建起一条独立于SWIFT(国际资金清算系统)体系的人民币通道。在全球支付网络的技术竞速中,香港正试图为人民币构建数字“出海口”。
与此同时,挑战也十分现实。人民币稳定币的全球接受度,仍受限于人民币汇率弹性、资本项目开放程度,以及外部市场的信任基础。在现阶段,要想与美元稳定币直接抢市场仍非易事。数字货币不会在短期内颠覆这一格局,但它们正悄然改变价值传输的技术路径与金融基础设施形态。
总体来看,中国的稳定币布局仍处于起步阶段,其成熟度不仅取决于技术能力和政策设计,还需搭建一个能与银行系统无缝对接、具备风险防控与清算效率的完整金融基础设施。
未来,中国可能采取“双轨并行”策略——由央行主导的数字人民币服务于国内支付与政策目标,而合规引导下的人民币稳定币,则或将在香港、新加坡等离岸市场探索更广阔的应用空间,成为连接数字金融与人民币国际化的桥梁。
对于中国而言,稳定币不是一个“要不要做”的问题,而是一个“如何接入全球流动性、讲好人民币故事”的战略问题。对于外贸跨境出海行业而言,稳定币则是一种对传统跨境支付系统的“加速器”。它用去中心化的技术,解决了中心化银行在效率、成本和全球覆盖方面的天然限制。特别是在一个地球村式商业环境中,资金的流动性、灵活性和时效性直接影响你的商业节奏,稳定币在这三点上都有突出优势。
也许现在还不能马上用上它,但至少先去了解它、测试它,当客户提出时能胸有成竹。数字时代的商业竞争,不只比的是产品价格、渠道能力,也比你的金融效率和资金调度智慧,更快收钱、更快调度、更稳保值——这就足以成为你领先对手的一环。
相关链接:中国区支持的其他支付方式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