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动态 巴西,蓝海还是陷阱?

巴西,蓝海还是陷阱?

2025.06.05



出海巴西,并非新命题。


巴西街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极兔的快递车随处可见,TCL、TikTok Shop等等的广告充斥了每个角落,这里的民众对“中国制造”绝不陌生。


只不过比起打个飞的就能到的东南亚经济后花园,巴西毕竟处在地球的另一端。以其为代表的拉美,因物理空间的遥远,在大众眼中还是未知领域。


实际上无论是两国贸易往来,还是中企出海,巴西已成为一片令人向往的热土。在巴西,从来不缺敢于冒险的中国玩家。


用巴西社会学泰斗弗雷雷的话说,巴西就是“热带中国”。


从贸易往来看,巴西是中国在拉美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截至2023年,中巴双边贸易额已连续6年突破千亿美元,中国连续15年成为巴西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出口目的地。


从中企出海来看,从上世纪末,华为、中兴通讯闯入巴西市场为这个陌生国度架设通讯网络算起,中国企业出海巴西已有数十年光阴。




此后,华为、小米等为代表的中国消费电子厂商进入巴西,TCL等家电厂商也将拉美视作品牌出海新阵地。


接下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和移动互联网的风也吹到了这片土地。奇瑞、比亚迪和长城汽车加码巴西布局,去年巴西已成为“中国车”的第六大买家。


互联网经济逐渐繁荣,线上化加速了跨境电商巨头在巴西的布局。Shein、TikTok Shop和快手的Kwai也陆续在巴西招兵买马。


5月12日,巴西总统卢拉与美团CEO王兴签订投资协议。美团方宣布,计划在未来五年内投入10亿美元,以“Keeta”之名,打入巴西外卖市场,挑战本土外卖平台iFood的霸主地位。





巴西就像中国的一面镜子,Copy to China是常态。业内人士曾这样形容:“巴西和中国,那么远,也那么近”。


“远”,指的是物理距离,而“近”,则是巴西对中企极强的投资吸引力。


为何巴西会成为中企出海的热土?


一方面,巴西和中国一样是拥有超大规模的消费单一市场,人口基数庞大,人口结构年轻化(平均年龄约33岁),人均消费能力和人均GDP水平和中国相差无几。巴西的经济增长靠内需拉动,消费力一直被低估。


另一方面,和东南亚相比,巴西呈现出较早的“去工业化”特征,不仅是典型的服务业导向型国家,数字化普及率也较高,互联网用户数在全球排名第五。


除此以外,中巴合作,拥有自上而下的政策红利,双边合作自然迈入深水区。近年来,两国高层更是密切互动。去年两国建交50周年,巴西G20峰会的召开强化了双边合作;今年卢拉总统访华期间,与中方签署了20项合作协议,涵盖农业、科技、数字经济、金融等多个领域。





从数据表现上看,巴西一直是跨境电商人口中的“新蓝海”——2025年巴西电商市场规模预计将达865.3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20.73%。以往,这个处于地球上距离中国最远地带的国家,由于语言文化天差地别、物流运输不便捷等天然障碍,很难被普通卖家放在出海目的地列表的靠前位置。


但目前情况不一样了。由于美国关税政策的影响,中国出海企业不得不在较短时间内对全球各地进行一次快速扫描和评估。市场不再热衷充满不确定性的北美,也不再聚焦活力明显不足的欧洲和日韩,而奔向更加开放和充满活力的拉美和中东市场。巴西迅速成为重点考察和关注的市场之一。


人口超2亿的巴西,市场规模大且资源相对分散,竞争压力较小,大部分行业能有30%的利润,这是在国内红海残酷搏杀的企业难以想象的。


巴西文化体系与欧美较为相通,欧美人偏好的产品在巴西市场往往具有相似的消费基础。因此,一些文化属性强的、在欧美卖得好的产品可以直接拿到巴西,拓展成本低、潜力高。





巴西市场潜藏的机遇还主要有两点:


第一,高端科技企业有机会打开广大的消费空间。巴西的消费市场长期被美国产品主导,西方国家科技产品原价偏高,再叠加巴西复杂的关税政策,终端售价普遍存在严重溢价。因此,巴西消费者迭代高科技产品的频率显著低于欧美市场。


以手机为例,当地用户平均换机周期长达3-4年,部分用户仍在使用低端机型。有一个耳熟能详的笑话——在圣保罗购买一部iPhone的价格,甚至高于购买往返迈阿密机票并在当地购机的总费用。相比之下,中国高端科技产品凭借高创新率与高性价比优势,正逐步获得巴西市场认可,有望在该领域实现差异化竞争突破。


第二,尽管亚马逊与巴西本土电商美客多占据了市场主导地位,但随着消费线上化趋势显著及中国产品的优势显现,中国跨境电商平台进军巴西市场仍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2024年6月,Temu进入巴西,上线仅6个月,月活跃用户数就达到3900万,超越美客多成为巴西第二大电商平台。TikTok Shop巴西站点也已于今年5月8日正式开放运营,超过1亿的巴西TikTok活跃用户为电商转化率奠定了基础。这些新锐平台开启在巴西市场的布局,也推动着中国企业在当地的销售渠道持续拓展。


但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对跃跃欲试的出海企业而言,巴西市场的挑战可能也是独特的。


巴西复杂的关务与税务体系是最大的门槛。巴西拥有世界上最复杂的税制系统,不少中资企业的会计在巴西即便已工作五六年,仍未完全掌握当地税法。据巴西联邦税务局统计,2021年,巴西整体税收收入占GDP比重达33.9%。海外货物自进入海关,就要面临各种税务的缴纳,包括进口关税、工业产品税、增值税、净利润社会贡献税、社会一体化税等。而根据不同的商品类别和目的地,税务计算方案还会有所不同,这一过程既复杂又专业,如果一批货物包含几十种不同的商品,那工作量可能会增加十倍。





巴西的税务体系不仅复杂,还频繁调整,企业若要合规运营,需招募具备欧美企业经验的当地税务师,或组建高质量的法务团队,以应对潜在的税法纠纷。


其次是人才问题。巴西是葡语国家,中国本土懂葡语的专业人才数量有限,其中兼具财务、商贸知识与葡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预计不足千人。在巴西当地的约30万华人中,大部分为早期移民,拥有本科学历者比例较低,导致企业在人才招募环节面临较大挑战。


此外,巴西存在独特的借贷消费习惯,这与政府长期对消费金融的推动有关。从卢拉政府时期起,巴西消费金融渗透率便持续提升,即使被列入失信名单,数千万人口对消费金融的依赖也并未停止。本土电商平台的竞争优势之一便是分期付款模式的普及,总价仅几十块的剃须刀,也能分24期支付。中国企业要切入巴西市场,也需提供适应本土消费习惯的支付服务。



相较于中小企业,成熟大企业更具备市场扎根能力。一是因为大企业可应对复杂税制与跨洋物流挑战。遥远的地理距离,对资金周转与当地供应链组建能力都要求较高;二是只有企业拥有突出的软实力,才能够开展深度本土市场调研、针对性品牌营销,并在经营管理的细节上具备更深刻的认知;三是巴西作为新兴市场,需要长期耐心耕耘,大企业更能承受前期1-3年的亏损期,为后续利润释放奠定基础。


进驻巴西后,本土化的经营管理则是长久扎根的关键。比如,企业需重视本地化生产、人员管理及财税法合规运营,且需具备一定规模以支撑本土生产投入。若企业能够将核心供应商同步引入当地,可有效构建稳固的本地化生产协作体系。


妥善处理与本地员工的关系也是本土化的重要课题。在巴西,工会组织具有显著的影响力,当地法律亦要求企业重视员工权益保障。当地员工对工作节奏有着较强的自主性,大到节假日、体育赛事,小到周末前的party,都会使工作效率产生波动。尊重这种本土文化差异,是实现本地化管理的前提。



在东南亚、欧美之后,拉丁美洲是许多中国企业眼中的“最后一片蓝海”,而巴西是出海拉美的前哨站。选择一个发展水平较高、受到较多关注的国家,先积累经验和认知,再将触角伸向周边其他国家,是许多中国出海企业的做法。


从招募多语言财税人才到构建本土供应链,从适应分期消费习惯到应对工会文化,出海企业需在政策合规、团队融合、运营细节上完成系统性适配,才能突破“文化折扣”与制度壁垒。在全球贸易格局深度调整的当下,新兴市场的潜力进一步释放,本质上是中国企业从“单一市场依赖”向“多元化全球布局”的战略转型。关税风波倒逼出海模式加速升级,中国企业深入巴西,只是走向世界的一个缩影,这背后既是新出海模式的转变,也是国家势能的溢出。


相关链接:中国区支持的其他支付方式名单


shopify的套餐费用明细



在线留言 在线留言
如果您对我们的产品感兴趣并想了解更多详情,请在此留言,我们会尽快回复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