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周期之中。过去的二十多年,中国加入WTO,叠加了由人口红利带来的上一轮全球化红利、房地产和消费互联网红利,这么多红利在短短二十年间同时出现,这在人类历史上非常罕见。
但今天,这些红利基本消失或减弱,很多行业要从增量时代进入到存量时代,甚至是减量、缩量时代。
上一轮由美国主导的全球化红利随着中美贸易战爆发走向终结,全球经贸格局发生了彻底改变,同时人口见顶,需求趋缓,尤其是实用性产品已经远远供大于求,同质竞争导致内卷加剧,企业普遍感觉疲惫又迷茫。
过去很多企业是以生产为导向,重投资、轻消费,重生产、轻营销,重视有形的东西、轻视无形的东西,对需求的重视和挖掘远远不够,有些新的需求没有被挖掘出来,有些需求尤其是服务需求和精神需求还远远没有被满足。
当前我们正从工业时代往数字时代转型,很多思路和认知都还停留在工业时代,路径依赖、思维定势都非常强,这些都造成了目前很多企业的困局。转变,迫在眉睫。
乐观的是,虽然很多红利消失了,但也有新的红利在诞生,其中最重要的是以下这四个。
第一,出海红利。
不出海,就出局,很多产品在国内就是存量市场,但出去就是增量市场。虽然上一轮全球化已经走向尾声,但中国推动的“一带一路”和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一轮全球化将不断展开。
把国外市场当国内市场做,从十几亿的目标客户群拓展到七八十亿的目标客户群,中国将在海外再造一个几十万亿的大体量经济体,企业也需要将目光放远,国内国外两轨并行,行稳致远。
第二,绿色经济。
绿色、低碳产品的出海显示了强劲的势头。尤其是出口“新三样”的新能源汽车、光伏、动力电池,出口数据非常显眼,也就代表着中国在绿色循环经济、低碳时代,把原来西方发达国家打压我们的地方变成了突破口,在这些方面实现了领先,未来低碳绿色产业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出口产品的低碳元素成为新的竞争优势。
第三,人工智能。
今天的人工智能已经从判别式人工智能到生成式人工智能、再到以DeepSeek为代表的推理型人工智能。当前正进入到智能体时代,人类将向通用人工智能的最终目标发起冲刺,所有行业都将被人工智能改造和重构。AI将和各行各业的应用场景相结合,全面改变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同时将带来全新的商业模式、业务模式和管理模式。
第四,IP和品牌。
在数字化时代的今天,IP比任何时代都重要。
当前物质消费已接近饱和,但精神消费才刚刚起步,今天的企业要做营销,IP非常重要,IP就是流量,流量是商业的基础。从前我们是“Made in China”,现在逐渐走向“Made by China”,即不一定在中国生产,但是里边含有许多中国的成分,未来我们还需要“Created by China”,拥有许多自己创造的东西,有自己的IP和品牌,像泡泡玛特的Labubu、哪吒、《黑悟空》游戏等产品,都反映了中国的创造和创意能力的提升,中国文化的被认同。
在以上所有趋势中,最重要的是新全球化和数字化,这也是企业未来面临最重要的两个发展红利。
上一次全球化是美国主导的。以全球化价值链贸易为主要特征,欧美的大跨国公司在全球配置资源,同一产品不同工序在全球分工制造,同时跨国公司把价值链的高端如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留在国内,而把生产制造转移到中国等发展中国家。
中国通过加入WTO而融入世界,利用劳动力优势嵌入全球价值链,给跨国公司贴牌制造和代工制造,借助欧美跨国公司的营销、销售和研发设计,把产品出口到全球。通过在干中学,我们不断消化吸收西方的技术,同时进行二次创新,最终实现自主创新,逐渐向价值链的中高端迈进。
随着中美贸易战的爆发,美国开启了逆全球化进程,根源在其制造业缺乏优势。当一个国家在产业竞争力不占优势时,就会从自由贸易走向保护贸易。
新全球化不是“去中国化”,而是“再中国化”,用我们的智能制造技术、全产业链优势、营销品牌以及价值观,重新定义世界需要中国的方式。
当前的全球化,很大部分是由数字化驱动的,数字化既是出海的最大红利,也是最大变量,中国企业通过数字化驱动新出海已成为一道必选题。
以义乌为例,众多商家通过跨境电商,把买卖做到了全球。与上一轮全球化不同,当下的全球化,明显呈现出去中心化特征,中小企业乃至自然人都能够借助数字化平台触达世界每个角落。因此这一轮全球化,更加开放、更加普惠,也更加注重合作共赢,旧的贸易秩序已经被打破,新的贸易秩序正在形成中。
现在数字化已进入下半场,从互联网时代迈向数据智能时代。以前是“网商”,现在是“数商”,从网络推广和数字营销能力,逐步转向数据分析和数据洞察能力。能否通过数据深刻洞察消费者和客户的需求变得越来越重要。
当前数据智能已经在国际贸易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流程中得到大规模深度应用,在营销自动化、智能化、客户开发、客户分析、风险管理等领域应用尤为成熟。
基于大数据的精准营销和以往的泛泛营销完全不同。有了数据智能后,就能实现从感知到洞察、到决策、到执行的全链条数据智能覆盖。基于大数据,对客户的画像、需求、痛点、偏好的了解,有时候比客户自己还了解自己,同时根据数据、直觉、经验实时做决策并执行,自动发邮件或其他触达工具精准触达客户并进行实时营销管理。有了大数据,每个企业的供应链、上下游情况都一目了然,包括联系人、位置信息、公司信息、领英号、WhatsApp等信息都非常详尽。
有了数据,还要和别的工具组合,形成一体化、体系化的打法。这就类似我们现在看到的印巴战争,是体系化的作战。所有工具还需要人来使用,通过数据链进行数据协同,实现数据共享,建立一套SOP流程,再经过迭代建立起一整套体系和打法,落实到不同的场景中,跨境电商有跨境电商的打法,外贸B2B有外贸B2B的体系,外贸大数据精准营销也有外贸大数据精准营销的体系。
数字化转型,从外部来说要实现全价值链的数字化转型,在获取和洞察市场与客户的数据后,利用这些数据反向传导到研发设计,再到智能制造,实现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和千人千面的柔性生产,再包括精准营销、智能交付等,全价值链都要进行数字化转型,最终将企业进化成数字时代的新物种。
企业完成对外的数字化转型后,内部也要转型,这同样是一个体系,涉及思维方式、组织架构、运营、人才、文化等方方面面。
首先需要数字化思维,数字化思维包含去中心化、利他思维、开创共享等思维方式,同时建立和数字化转型相适应的组织架构。大中台、小前端、积木化组织、项目化组织,既要分工,又要跨部门协同,要把之前的串联模式变成并联模式,把火车头模式变成动车组模式。
数字化的未来波澜壮阔,如何把握机遇?我们为中国企业出海梳理了几个建议。
第一,产业专业化、市场多元化。产品一定要聚焦,可以专业化、系列化,但市场不能集中在一个地方,客户一定要多元化。要让客户遍布全球每个角落,更加贴近客户和市场,“少就是多、慢就是快”,不断打磨产品,不断深入开发客户。
第二,内外贸一体化。把国外市场当成国内市场做,更多关注本土化的需求洞察。
产品既要全球化又要本地化,不一定都要创新技术,许多产品只要进行本地化改进就能找到很大的市场。快速洞察客户需求,并快速提供解决方案是很关键的能力。
第三,分布式产能、产能本地化、区域化和多元化。有实力的企业要考虑分布式产能,规避贸易摩擦带来的风险,同时更好地服务本地客户,减少物流成本。在全球产能配置的同时,将研发设计、品牌营销也进行全球配置,以获取更多国际资源和能力。
第四,建立弹性产能、弹性的供应链,加大营销投入。从前我们习惯把产能做得越大越好,工厂规模越建越大,但当市场萎缩或市场受到外部冲击导致需求订单萎缩时,庞大的产能就会非常危险。未来我们需要建立以数据驱动、具备柔性供应链、弹性制造,实现以销定产、随需而动、供需精准匹配的研发生产体系。
第五,从销售导向到营销导向,营销模式从B2C到C2B。从单向输出,转变为真正以客户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以场景为切入点,挖掘需求、找出痛点,为客户创造价值、为客户解决问题,从前卖产品,现在卖解决方案。
从产品制造商转变为客户运营商,从销售产品转变为提供解决方案,从泛泛营销转变为精准营销,从被动营销转变为主动营销,这是未来我们的转变方向,真正实现从销售导向到营销导向的转变,对外打造品牌,对内建设文化。
第六,打造组织、培养人才。实现全球化,人才仍是最关键的,需要培养更多具备全球化视野,同时掌握数字化技能和数字化思维的复合型人才。
人工智能能够解决显性知识的学习,但营销、管理更多是隐性知识,需要通过社区学习、环境学习、试错学习,在交流过程中逐渐掌握。未来应该按照智慧型组织标准,去打造一个和谐、可持续、高绩效的团队。
在这样一个大变局时代,我们需要不断提升认知,积累新资源,长出新能力。站在未来看现在,透过现象看本质,不断打破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在不确定中找到确定性,才能战胜周期、战胜时代。
相关链接:中国区支持的其他支付方式名单